作為一個從90年代就開始追蹤汽車行業的老兵,我見證了國內車企從“追求銷量”到“重視品質”的轉變。
但說實話, 這次中國供應商ESG評級平臺的上線,讓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博弈格局 。
當比亞迪這樣的新能源領軍企業成為首批核心發起單位,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面子工程”了。
記得前幾年和一些車企高管聊天,提到ESG,很多人還是一副“這玩意兒能當飯吃嗎”的表情。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 全球供應鏈的游戲規則正在悄然改變 。
老實說,我最早也覺得ESG就是個洋氣的概念,直到去年去歐洲參觀了幾家車企的供應鏈體系。
那叫一個嚴格,從原材料到生產過程,但凡環保指標達不到要求,分分鐘把你踢出供應商名單。
當時就在想, 咱們國內車企要是不提前布局,以后想打入國際市場怕是要碰釘子 。
這個評級平臺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三位一體”評估體系 - 風險管控、社會價值和供應鏈責任。
說白了就是要讓上下游企業都端正態度,甭管你是電池廠還是螺絲供應商,都得在環保這條路上走直線。
說到技術層面,這平臺還真有兩把刷子。
接入了全球領先的鯨牛ESG大模型, 這就不是簡單地整幾個表格打打分那么膚淺了 。
前兩天我還專門試了下這系統,發現它能實時追蹤供應商的環保指標變化,就像給每個供應商裝了個“環保體溫計”。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平臺采用公益性運作模式。
要知道,很多中小供應商本來就在艱難度日,如果還要花大價錢去搞ESG認證,那不得直接歇菜?
這次平臺主動為中小微企業降低門檻,這操作我給滿分。
回想起08年那會兒,跟供應商談環保,人家都當笑話聽?,F在好了, 有了這個平臺,就相當于給整個供應鏈裝了個“緊箍咒” 。
你不重視環保?行啊,但是你的ESG評分會實打實地亮在那兒,客戶一看就懂。
不過話說回來,光有平臺還不夠。
我建議平臺要多搞點實操性的培訓,教會供應商們怎么把ESG理念真正落地。
就像我前兩天跟一個做汽車零部件的老板聊天,人家直說:“想做環保,但不知道從哪兒入手??!”
這個平臺的上線,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鏈的ESG建設進入了2.0時代。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這就是進步。
當然了,要說這平臺現在就完美無缺,那純屬扯淡。
我覺得還得在數據標準化和評估體系的本土化上下點功夫。
畢竟國情不同,照搬國外標準未必合適。比如原材料追溯這塊,就得考慮到國內供應鏈的特點。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這個平臺能不能真正發揮作用,關鍵還得看龍頭企業們有多堅決 。
比亞迪這次站出來當發起單位,就是個很好的示范。
希望更多車企能跟上,別到時候又變成“雷聲大雨點小”。
這事兒就像我改裝車時常說的:光有好零件不夠,還得會調教。
ESG這臺機器,咱們已經有了不錯的零件,接下來就看調教的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