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改革的核心是,讓企業需求直接進入高校改革的整體設置、實施過程中。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準化培養”向“定制化培養”轉變——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精準對接
一份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的成員名單中,6位來自企業,3位來自高校。這是上海電機學院首屆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名單給人最深的印象。昨天,上海啟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應用型本科高校正轉變辦學理念,探索讓教育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作為首批試點高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和上海電機學院5所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理工類應用型本科高校,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精準對接。據悉,這項改革將逐步推廣到全市高校。
培養主體向校企雙元轉變
上海為何要進行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項改革的目的是深度貼近產教融合,解決高校如何根據產業需求來培養人才的問題,打破原來按專業招生、按學科培養,但又無法適應新業態對人才需求的現狀。這次改革的核心是,讓企業需求直接進入高校改革的整體設置、實施過程中。
專業,是高校培養人才最基本的單元。此次改革從體制上改變學科專業設置內循環的決策流程。學校組建行業產業主導的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來自行業產業的委員人數超過50%。新模式下,委員會實時研判行業產業發展趨勢和崗位需求結構變化,據此精準指導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招生結構規模調整。
上海電機學院院長龔思怡告訴記者,學校專門成立了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首屆企業委員包括來自中國商飛、上海電氣集團、發那科機器人、華大半導體、上海電氣核電集團、上海能傳電氣等重點行業頭部企業負責人。
招生方式也隨之而變,改革后,上海電機學院招生方式改為“大類招生,按需編班”,將行業特點相同或相近的學科專業合并成一大門類進行招生,入學后根據企業所需人才類型以及學生意愿分班培養,提高合作企業在學生選拔過程中的參與度。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把原有的9個學科性工科學院實質性重組整合為5個技術學部。學校按企業崗位所需定向分班,學生入校經過一年的學習后進行專業分流,實現企業和學生的雙向選擇。
縮短人才供給的響應周期
“隨著專業設置的調整,課程體系也將做整體調整,既有增加的部分,也有瘦身的部分,這主要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而定。”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準化培養”向“定制化培養”轉變,縮短人才供給的響應周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微專業+微課程”由行業龍頭或專精特新企業主導、學院協同開設,重點圍繞產業轉型亟需的新興技術,既能快速響應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又能精準對接企業現實崗位需求及未來技術發展需求。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課程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合理下調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理論基礎課程的學分權重;增設與生產一線密切相關的技術類、項目化課程,增設實踐課程學分;融入數字化、AI智能化前沿知識,融入管理學、經濟學跨學科知識,融入職業資格證書、創新創業和學科技能競賽的知識及案例。
“我們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分析清楚上下游環節,把企業不同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梳理成產業板塊的課程。”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院長劉軍介紹,共建企業提供實際案例、加工圖紙、裝配圖紙、產線案例,脫密后,把企業案例引入課堂。“這樣一來,老師覺得有挑戰,學生覺得有意思。”
未來,學校將選擇一些合適尺寸的案例,讓學生用3D打印出來,再用數控機床加工,最終把傳統工業中心的實訓和課程結合起來。“隨著案例、數據越來越多,以后將建成企業課程庫,所有老師都能從庫中找案例,實時更新。”劉軍說。
不僅課程有企業案例,上課時有企業導師講解,做產品時也有企業導師來指導。上海電機學院電氣學院副院長李林升介紹,在電力電子方向,準備開設“電源設計與開發”的項目化教學,學生最后要設計出一個產品并做出實物。
將真實工業場景搬進校園
與科研型人才相比,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才能更加有效、適配?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企業需要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這需要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鍛煉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上海電機學院已與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等幾十家優質企業共建實驗室和“現場工程師工作站”,讓學生走出校園,入駐企業去研究解決“真刀真槍”的問題,從而促進“畢業即就業”的無縫銜接。
“大一選專業,大二選產業,大三選企業,大四選崗位。”劉軍解釋,在大一,學生有一周的時間輪流到五大實踐產業的領軍企業參觀,了解不同行業到底在做什么;在大二,每個產業都設置一個教學指導委員會,并聘請企業骨干來講產業特點,同時學生選擇相應的產業課程模塊,并在校內實習工廠模擬實操2個月;在大三,學生直接去企業實習3個月,如果雙方契合度高的話,大四能直接去企業做畢業設計。
引企入校,把企業真實的工業場景作為“實習工廠”搬到校園里。比如,發那科機器人公司將提供集成電路、飛機制造等5個典型應用場景,用企業定制的設備把電機學院原來1000多平方米的工業中心改造成“智能車間”,讓學生在真實的工業場景中實習,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產業認知。
“未來,機器人將進入到千行百業,有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工程師在現場安裝、維護,現在這類人才極度短缺。”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商業伙伴部總經理劉志強告訴記者。據悉,智元機器人已有5臺設備入校,學生可以練習拆裝、維修這些機器人,企業的部分數據將對學校開放。
對畢業生長周期跟蹤評價
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標準將如何變?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把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行業的成效作為學校辦學績效的主要考察指標,建立畢業生職業發展跟蹤評價機制。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成立畢業生職業發展跟蹤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對畢業生的發展進行長周期跟蹤評價,構建以畢業生高質量就業、職業發展、實際服務貢獻度、特色優勢顯示度等為評估重點的辦學評價新模式,并根據評價反饋結果進一步調整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在教師評價機制方面,更加突出對教師開展產教融合教育教學的成效評價。
上海電力大學正加大力度培養“雙師型”教師,推進試點學院及專業新進教師駐企實踐。同時不斷完善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鼓勵學校專業教師被聘為企業高技能人才、兼任企業兼職技術人員,并陸續聘請企業高管、技術專家、標準開發人員、行業技能突出人才作為學校導師或兼聘教師。
同時,上海電力大學對教師的評價指標,重點突出教師實踐方面的考核,如實踐能力、實踐業績和實踐教學水平等,適當減少學術型考核指標,對教師培訓考證、指導學生企業踐習、專利開發項目、工程開發項目等給予更多考慮,賦予更多權重。此外,修訂現有職稱評審制度文件,充分考慮試點改革學院及專業教師的職稱評定及聘任通道,將重點突出教師實踐教學成果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