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以“夯實電動化 推進智能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舉行。首日國際論壇專場期間,共有16位來自政府、企業及國際組織的嘉賓展開深度對話,為汽車產業轉型提供多維視角。
全球減排浪潮下的中國擔當
“洛杉磯大火無疑是一場噩夢,可能是全球代價最高的一場氣候災難。它所造成的損失高達2250億美元,過去20年中所取得的一切低碳轉型進展,可能在幾周大火中就全部都燒毀了。”與會的Agora德國交通轉型智庫執行主任克里斯蒂安·霍克菲爾德(Christian Hochfeld)強調,目前必須加大對于氣候保護的投入,推動全球交通出行的電動化轉型,如果等到本世紀中葉,所遭受的損失還要翻倍。”
文中圖片均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交通運輸處長卡特琳·陸格(Katrin Luger)則表示,目前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約有25%來自交通運輸,而亞太地區的排放量占到全球總量的41%左右,在未來25年中,排放有可能會增長近50%。
“我們希望交通方式向公共交通轉變,如果想要到2030年把全球氣溫的升幅限制在2度以內,全球至少20%的道路車輛要實現電動化。”陸格提到,今年在中國新車銷量約有一半都是電動車,是非常驚人的進展:“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做到這種狀態的國家,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而中國在交通減排領域的突出表現,也獲得與會嘉賓高度評價。陸格特別強調,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達一半以上,有不少城市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公共交通電動化,這樣的成就為全球樹立了典范。
事實上,全球已經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搭上了電動化轉型的快車。如泰國電動汽車協會主席尤薩朋·勞努爾(Yossapong Laoonual)在會上分享了與中國車企的合作成果:"得益于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和產業投資,泰國電動車產量從2023年的不足1000輛躍升至2024年的5.8萬輛,激增了5800%以上。比亞迪投資320億泰銖(約合6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生產基地,將成為東盟地區首個年產能15萬輛的電動汽車工廠;長城汽車、MG、長安和廣汽也在泰國持續擴大業務。
勞努爾表示,泰國目前的電動汽車總產能超過50萬輛,正在鞏固其作為東盟地區主要電動汽車制造中心的地位。他還分享了泰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愿景:計劃到2030年,泰國汽車總產量的中有30%為零排放汽車,同時50%的新車銷售為電動汽車。
從"出口貿易"到"生態共建"
"當貿易壁壘重構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國車企正以創新模式破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在會上指出,中國車企正經歷從"出口貿易"到"生態共建"的轉型。
張永偉總結,中國車企參與全球汽車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早期階段,中國車企主要為出口為主;隨著貿易環境的變化,車企開始將整車生產和供應鏈體系轉移至海外,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海外做本地化的部署的基礎上,車企與海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建品牌的合作模式,也正成為新的趨勢;此外,亦有企業利用中國的制造和技術優勢,為外海的汽車產業賦能,這是一種更具內涵的全球化發展模式。
在張永偉之后,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也在會上分享了吉利的解法:“從產品貿易轉向體系共建,融入全球汽車的產業生態。”具體行動來看,吉利汽車通過合資合作,體系化賦能合作伙伴,從而實現共贏;通過技術授權、代工開發,突破高壁壘的市場;通過戰略合作整合全球供應鏈,融合優勢資源,推動全業務的轉型發展。
作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佼佼者,奇瑞集團2024年出口量達114萬輛,占總銷量的44%。奇瑞國際公司總經理助理束學明也在會上表示,奇瑞能取得如此成績,與“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的全球理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