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在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月28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舉辦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用一組數據介紹了北京市科技期刊的培育成果。
“截至2024年底,北京擁有292種英文科技期刊,占全國的54%;121種SCI期刊,占全國43.8%。”于英杰說。未來五年,北京市還計劃培育有代表性的新刊獲得首個影響因子,躋身學科排名前25%;支持若干強刊沖擊國際頂級期刊行列,躋身學科排名前5%。
于英杰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為高水平國際一流期刊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論壇嘉賓、學術出版獨立顧問顏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中國期刊需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也要關注期刊出版的社會責任。同時,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在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應用,發表可信的研究成果,仍是科技期刊的基本職責之一。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中國期刊需要“走出去”
目前,我國期刊相較于國際一流期刊仍存在較大差距??茖W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彭斌表示,要提升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和辦刊水平,中國期刊需要“走出去”。
“既然要辦世界的期刊,你的期刊就是世界的,不能固步自封。”彭斌表示。他同時強調了開放科學的發展趨勢。在開放科學的大背景下,開放出版和開放數據會更加普及,“世界大部分期刊都是開放出版的,中文期刊這塊,我相信由于知網的處理,內容發生變化以后,未來中文科技期刊也(會)是開放的。”
顏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培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一流期刊肯定是發表一流成果多的期刊。國際上知名度高的期刊一定都有好的傳播——傳播渠道多、速度快、范圍廣。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局限性,影響了期刊對優秀作者或研究團隊的吸引力。
其次,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期刊出版機構都非常關注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因此,中國的期刊除了要爭取在學科排名上有好的位次,還要主動對標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和任務,把期刊編輯出版與社會實踐聯系得更緊密一些。
最后,中國的期刊編輯出版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國際學術出版治理。除了參加期刊國際會議、提升參與度和顯示度,還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加入國際組織,在國際組織任職,積極建言獻策,發起話題討論,引導期刊行業良性發展。
需警惕AI時代的“信任危機”
今天,AI已成為千行百業繞不過去的話題。在科技期刊領域,AI技術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AI可以成為研究者的好助手,也可以憑借智能翻譯打破文種界限,促進中外學界的交流。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AI對科學研究的風險也值得警惕。
顏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出現的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工具,因為其用于訓練的數據來源不透明或不知是否可信,有可能導致其輸出的結果不準確甚至不正確,讓人真假難辨,至少不敢放心“享用”。這在科學傳播領域可能會以訛傳訛、誤導公眾。
Energy Economics聯合主編、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期刊副主編林伯強更是直言,未來五年,AI是對學術生態最大的挑戰。隨著AI越來越聰明,人類是否有相應的手段去判別文章是否由AI生成?林伯強指出,尤其對文科而言,今后五年AI帶來的挑戰大于機遇。
面對AI帶來的這些變化,顏帥表示,幾百年來,科技期刊因為有嚴格而規范的編輯出版流程和同行評議制度,記錄、傳承了難以計數的研究成果,引領了科學的發展。科技期刊因為“可信”而立足于社會。在人工智能時代,發表可信的研究成果,仍是科技期刊的基本職責之一。
“這一方面可以為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的‘靠譜’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為今后的研究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各種人工智能工具利用科技期刊的優質內容,又可以提高人們對其傳播的信任度。”顏帥說。
此外,顏帥強調,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人工智能時代版權及其許可使用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工具要充分尊重科技期刊及其論文作者的版權,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單位也要加大版權保護的力度、維護好自身及作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