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期間,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2025年將成為“智駕平權”的重要分水嶺,未來智駕會像空調、座椅一樣成為汽車的“標配”。
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主辦方供圖
“智駕平權”意味著產業生態的成熟躍遷
新京報貝殼財經:“智駕平權”意味著什么 ?
楊宇欣:“智駕平權”不是簡單的技術普及,而是整個產業生態的成熟化躍遷。它要求從算法、芯片到傳感器、執行機構的完整產業鏈,都達到車規級可靠性、量產級穩定性以及消費級性價比的三重標準。這意味著行業已跨越早期技術探索的“死亡谷”,進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
從趨勢而言,現在我們看到智能駕駛從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領域快速普及,進入10萬元級別中低端車型領域,未來希望能為“智駕平權”提供成熟可靠且性價比高的產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智駕平權”的成本控制很重要,你怎么看?
楊宇欣:一方面,我們基于現有成熟產品,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上游供應鏈的成本,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具性價比產品。另一方面,不斷進行技術和芯片架構的創新,通過創新實現成本控制。
例如,現在可以實現把座艙駕駛、車身、網關相關功能融合在一顆芯片里,既能實現客戶最大程度上標配智能化功能的目的,也可以幫助實現系統性降本,客戶關心的并不是單個芯片的成本,而是整個系統的成本。
2027年-2029年高階智駕將迎來“真正一仗”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量產和上車這兩個節點上,你認為國產芯片什么時候可以和國際芯片巨頭打擂臺?
楊宇欣:從技術演進節奏看,國內智駕芯片發展比國際巨頭晚半拍左右。憑借本土市場優勢,我們正在加速追趕。從產品性能功能而言,我們的成熟度正在逐漸“拉平”。
在很多高速NOA場景下,我們正面臨高通、英偉達等對手,但隨著智駕普及不斷提高,我國芯片企業的高階智駕算法逐漸成熟,量產的落地將成為關鍵。等到市場大規模量產時,高階智駕的“真正一仗”即將到來。
我認為智能駕駛大規模比拼的開始,大概在2027年-2029年,那時候城市NOA大規模普及,客戶會默認NOA技術成熟且產品已經被驗證過了,會更加在意性價比。
新京報貝殼財經:許多車企正在自研芯片,你如何看待車企與芯片企業的關系?
楊宇欣:車企自研芯片是產業發展特定階段的產物。早期產業鏈分工模糊,車企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嘗試向上游延伸。但這種模式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芯片研發需要長期技術積累,與車企主營業務存在資源爭奪;二是自研芯片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單位成本反而更高。
更合理的產業分工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車企應聚焦差異化競爭力構建,比如整車集成、用戶體驗設計;芯片企業專注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標準化產品。這種專業化分工能提升整體產業效率,現在AI芯片供應商不是只賣芯片,還提供工具鏈、算法、全棧解決方案。未來智駕行業會逐漸形成分工協作模式,并找到最優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