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大會及出海論壇上,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800多位行業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各國代表紛紛提出合作倡議,旨在加速供應鏈的國際化布局。
馬來西亞作為東盟國家的一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與中國攜手共建低碳出行生態系統。印度尼西亞則憑借其豐富的鎳資源優勢,計劃在2030年前推廣200萬輛電動汽車,并推出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與此同時,芬蘭聚焦可持續電池產業鏈的發展,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吸引中國企業落戶芬蘭,共同推動電池技術的進步。
在供應鏈結構轉型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從傳統燃油車垂直化供應鏈向“網狀融合”模式的轉變。理想汽車等企業通過建立供研聯合創新平臺,與供應商深度耦合,共同定義芯片參數、優化電池管理系統,提高了產品開發的效率和質量。廣汽埃安則通過電驅動技術的集成化應用,有效縮短了開發周期,以靈活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技術創新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比亞迪推出的“閃充電池”技術,實現了6分鐘快速補能,解決了高壓快充散熱難題,使磷酸鐵鋰電池的性能得以與三元鋰電池相媲美。吉利汽車則投入巨資研發全域AI智能化技術,其“千里浩瀚”智駕方案覆蓋了從L3至L9級別的智能駕駛功能,旨在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也在智能充電領域取得了突破,通過探索超充樁與電網智能調度技術,有效緩解了補能基礎設施的壓力。
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指出,碳足跡管理已成為企業國際競爭的新要素。為此,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聯合推動新能源汽車碳標識認證工作,要求整車企業帶動全產業鏈實現綠色轉型。河南等地通過舉辦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生態會議,聚焦零碳工廠建設與產學研協同,致力于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高地。寧德時代在四川的工廠已實現100%水電生產,而歐盟也已立法要求2030年新電池必須含有30%的回收材料,全球綠色制造標準正逐步趨于統一。
在國內市場方面,各區域表現搶眼。陜西依托比亞迪等龍頭企業,新能源汽車產量迅速增長,2024年產量已達119.8萬輛,位居全國第三。河南則通過航空港實驗區集聚了240余家產業鏈企業,簽約了27個重點項目,有力推動了“油電并行”策略的實施。在政策層面,“以舊換新”等舉措有效釋放了消費潛力,吸引了外資車企如大眾、寶馬等加速本土化布局,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更多新能源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