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工智能技術正飛速發展,為電動車智能化出行提供了強大助力。放眼全球,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電動汽車銷量2025年將突破4000萬輛,中國以1650萬輛領跑,滲透率超55%。
在此背景下,全球汽車電動車電動化將怎樣轉型?各國又將怎樣實現合作共贏?3月28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國際論壇上,眾多中外機構與產業嘉賓就全球及中國汽車電動化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在技術創新、市場布局、供應鏈協同等多方面的應對策略和合作方向等議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當前汽車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汽車供應鏈的合作基礎不易改變品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全球供應鏈合作共生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區塊化的產業集聚并未改變全球汽車供應鏈共融共生的發展態勢。因此,共同建設互融共生的供應鏈體系是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的重要基礎。同時,汽車服務體系的互認互通也不容忽視,在充電網絡建設、電池回收流通及售后服務保障等方面,合作空間廣闊,合作大于競爭。
加快全球電動化轉型 國際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需求牽引的全面市場化階段,推動油電轉換迫在眉睫,應避免資源浪費。”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表示,未來兩三年,我國汽車將進入新能源汽車主導市場發展的新階段。隨著新能源化不可逆轉、智能網聯化全面加速、全球化格局深度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與挑戰。中國汽車產業應把握機遇,通過加強戰略謀劃、深化開放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等,積極參與產業生態和全球化格局重構。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劉楊指出,汽車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對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意義重大,建議開放協同創新,加強國際合作;帶動上下游企業綠色轉型,減少碳排放、構建綠色產業鏈與供應鏈;開展產品碳足跡管理,加快核算標準研制與基礎數據支撐,助力碳足跡核算認證。
“亞太地區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挑戰,尤其是氣候行動目標。”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交通運輸處長Katrin Luger表示,全球約2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交通運輸行業,亞太地區排放量占全球41%左右,未來25年可能增長近48%-50%。“汽車電動化轉型和交通方式向公共交通轉變至關重要,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和公共交通電動化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在Agora德國交通轉型智庫執行主任Christian Hochfeld看來,加快汽車電動化轉型迫在眉睫,否則將付出巨大代價。“當前,泰國、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積極推進電動轉型,而非洲國家仍以燃油車為主,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轉型過程中面臨消費者接受新技術較慢的挑戰。歐洲部分國家因汽車產業結構差異,各國電動化轉型情況各異,德國在努力推進,未來需推動近零碳中和,加強產業鏈轉型,增加電動車需求,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歡迎中國品牌進入歐洲市場。”
“對于泰國的電動汽車發展愿景,我們希望到2030年,總汽車產量中30%為零排放汽車,新車銷售中50%為電動車,全國建成12000個直流快速充電樁。”泰國電動汽車協會主席Yossapong Laoonual舉例說到,最近的生產數據顯示,泰國的電動汽車增長迅速,2023-2024年純電車的產量激增了5800%以上。“這也表明我們行業的勢頭非常強勁。”
當前,插電式混合動力增速較快,對取代傳統燃油車消費貢獻積極。“然而,在碳達峰背景下,中長期內如何助力道路交通實現零排放目標,需要系統謀劃。”能源基金會產業轉型執行主任龔慧明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細分車型來看,小型車在汽車市場銷量中占據主導,新能源車領域亦是如此。“中國乘用車和客車的新能源汽車占比已接近或超過一半,但貨車電動化尚處于起步階段。鑒于貨車在道路交通排放中占比超 50%,加快其電動化進程迫在眉睫。”
聚焦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全球供應鏈合作新模式
“隨著國際貿易壁壘持續升級,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面臨更多挑戰。”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直言,但我們應堅信,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同時要明白國際化是一場馬拉松,需改變策略與模式,從賣產品轉向建生態,從短期逐利轉向長期深耕,以高質量發展參與全球化競爭。全球化不是獨行橋,而是共生橋;全球電動化轉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技術躍遷的歷史機遇。
過去中國給全球的印象常是低質低價,但如今,中國已成為科技、智能、航空領域表現突出的國家,汽車行業對海外的影響力也在逐步增強。在奇瑞國際公司總經理助理束學明看來,“科技中國”的國際化標簽愈發鮮明。“比如DeepSeek對全球的影響,我國無人機海外市占率達全球的70%,新能源汽車占據全球 76% 的市場份額。”束學明說。
去年中國汽車生產總量占全球的35%,出口量達586萬輛。“今年,基于各家主機廠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如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等,以及國內刺激政策,預計汽車總量將在去年3100萬輛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出口有望突破600萬輛。”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直言,對于2026年,由于主機廠在海外的工廠可能投入使用,國內生產用于出口的部分會下降,且刺激政策難以延續,若內需無法有效拉動,汽車總量或將面臨挑戰。
軟件定義汽車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使汽車生態系統不斷拓展,吸引了眾多此前從未涉足汽車領域的新伙伴。“如今的汽車愈發強調個性化、沉浸式體驗和可持續性,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加關注汽車所具備的新穎功能,汽車正變得如同手機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終端。”ADI全球副總裁Yasmine King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增程式技術很有意思,起初在中國并不被看好,認為它只是過渡產品。”博格華納電驅事業部亞洲區首席技術官許向東指出,然而,市場的發展卻出乎預料,插混和增程車型在過去三年中的增速顯著加快,特別是在2024年,這也促使我們 Tier1 供應商重新思考產品規劃和路線。在全球電動化步伐放緩的背景下,對比中國與歐洲、北美客戶的需求,一些在中國市場經過驗證的成熟方案,完全有機會拓展到國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