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專業可是人生大事,這一步直接影響未來的就業走向。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下最難就業的20個本科專業,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坑”吧!

一、理論與現實脫節型
1. 工商管理:作為管理學的細分專業,工商管理理論知識較多,實踐機會相對較少,給人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要是學習不夠深入,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比較有限。雖說目標是進入企事業單位做管理崗,但哪家企業會讓剛畢業的大學生直接當管理層呢?
2. 物流管理:這一專業的興起與網購的發展密不可分。然而,課程同樣重理論輕實踐。畢業后,很多同學只能從基層崗位做起,想往上晉升,還得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
3. 電子商務:在網購火爆的大背景下,電子商務一度被視為熱門專業,仿佛學了就能拿到互聯網公司的高薪offer,或者輕松開網店賺大錢。但由于專業大幅擴招,師資參差不齊,教學偏重理論,不少同學學得一知半解,很難實現“高薪夢”。
二、競爭激烈供過于求型
1. 漢語言文學:該專業堪稱“萬金油”,報考人數和畢業生數量一直居高不下。但也正因為它什么都能做,卻又難以做精,導致人才供過于求,就業競爭異常激烈。能力普通的同學,往往只能找到普通文職工作,或者選擇考事業單位。
2. 人力資源:不少女生會選擇人力資源專業,但如今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企業對HR的需求有限,人力資源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卻持續增加。這就導致很多同學難以找到對口工作,不得不轉行。
3. 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看似需求大,實則流動性強。畢業后大多從事銷售崗,一切以業績論英雄。招聘時承諾的高薪,往往要在完成高業績的前提下才能拿到,否則可能面臨淘汰。
三、就業面狹窄型
1. 信息資源管理:它由圖書館學和檔案學改名而來,就業方向比較單一,畢業后多數只能進入圖書館工作。工作雖然清閑,但發展空間有限。
2. 環境工程:名字聽起來高大上,實際就業面較窄。國內專業對口的工作機會相對較少,比較理想的選擇是報考環保局,但錄取率較低。
四、行業遇冷型
1. 土木工程:曾經,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土木工程專業憑借高就業率和高薪資成為香餑餑。但近年來,行業發展勢頭下滑,該專業熱度也隨之降低。一方面,甲方就業競爭激烈,學歷門檻高;另一方面,乙方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強度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2. 酒店管理:酒店管理專業注重技能培訓,但大部分本科培養的人才達不到國際標準,難以進入大型酒店或旅游企業。而他們又不太愿意去普通酒店工作,導致就業陷入困境。
3. 旅游管理:前幾年,中國旅游業火爆,旅游管理專業也跟著吃香。畢業生可以對口到旅游相關部門或企業工作。但事業編崗位競爭激烈,旅游公司招聘也不局限于本專業。再加上近幾年旅游業受到沖擊,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五、考試與學歷門檻限制型
1. 法學:司法考試號稱中國最難的考試之一,能通過的人寥寥無幾。從社會需求來看,法律行業對高學歷人才更為青睞,本科生經驗不足,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法學專業課程內容繁多,學習壓力巨大。
2. 計算機技術與科學:曾經火爆的計算機類專業,由于報考人數過多,出現了市場飽和的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計算機人才過剩,實際上,架構師、分析師等高端人才依然短缺,只是這類崗位對學歷和技能要求較高。
六、特殊小眾型
1. 音樂表演/戲劇表演:每年各大高校藝術學院都有大量音樂表演和戲劇表演專業的畢業生,但總體就業率并不高。部分同學會選擇去劇團、學校工作,或者當私教老師,薪資水平差異較大。還有少數同學追逐明星夢,但演藝工作不穩定,很多人難以獲得正式勞動合同。
2.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聽起來高大上,但國內頂尖生物公司數量有限,出國深造費用又高,很多同學畢業后不得不選擇轉行。
3. 哲學:哲學能幫助我們認識自我和人生,但在商業社會中,它的就業面相對較窄,很難找到對口工作。
4. 數學與應用數學:該專業號稱計算機與數學合一,還能涉足經濟領域。但實際上,本科階段主要以學習數學為主,與應用數學相關的就業面較窄。很多同學為了就業,要么在本科期間學習計算機知識,要么考研轉專業。
5.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較為繁雜,學生什么都學,但往往都學得不精通,導致畢業后就業困難。
6. 英語:英語雖是工具型學科,但如今每個大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這使得英語專業的優勢不再明顯。企業更傾向于招聘既懂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英語的復合型人才。
7. 生態學:生態學是新興專業,由多門學科交叉形成。本科畢業生水平難以滿足社會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就業市場上不太受歡迎,甚至可能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雖說大學專業對未來就業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很多人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并不相關。大家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綜合考慮自身興趣、職業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